

□蒋璟璟
11月10日,教育部印发《关于进一步减轻中小学教师非教育教学负担若干措施的通知》,明确严禁强制要求师生参与和教育教学无关的活动。法定节假日、周末、寒暑假等无学生在校期间,原则上不安排专任教师值班值守。通知从严格规范发文审核、清单管理督查检查、优化社会事务进校园“白名单”制度、严控借调借用教师、精简数据填报、完善课后服务保障、健全监测核查及强化部门工作协同等方面提出措施。(北京日报)
为中小学教师减负,确是老生常谈,却也有常讲常新的一面。这方面的问题,之所以很难药到病除、一步到位,除了有治理举措打折执行、基层“惯性”积重难返的因素外,其实还有另一个很重要的原因,那就是“学校场景”“教职工作”本身也是变化的。很多新事物、新情况不断出现,其中的相当部分,成为教师们的“新负担”,这是此前始料未及的。所以,就此出台新的治理措施,乃是直面“最新现实”的动态调整,这并非简单重复地叠床架屋。
最新的这份通知,对于教师负担之杂、之重,可以说多有直言不讳的揭披。其中所列举的很多情形,简直刷新了公众的原本想象。比如说,提到“不得要求教师承担巡河护林、上街执勤、创城庆典等非教育教学任务”。凡此种种,基层对教师征用之频、役使之甚,令人瞠目结舌。教师成了一块砖,哪里需要哪里搬。我们知道,公立学校教师的工资由财政保障,据此一些地方就将这一群体视作基层治理体系的储备人员。纠正这一根本的认知偏差,对“减负”至关重要。
教师是服务于特定岗位的专业人士,绝非通用型“办事科员”,更不是可以无限攫取的人矿。夯实这一专业边界,一方面要对“教职”作严格的、限缩性的理解,要专注于“上课教书”“作业批改”之类的“直接教学工作”,而就“评比考核”“过程留痕”这类“外围支线任务”大力压减;另一方面,要通过制度隔离墙,杜绝以往那种“跨系统用人”“私下摇人”的擦边球操作。对于教师的“非常规使用”,必须权限上收,要由上级主管部门按流程审批……凡此种种,《通知》里都给出了相应安排。
分析教师负担的来源,可谓多种多样。有“自上而下”的要求,也有“私相授受”的请托。《通知》提出,实行涉教师发文与基层减负一致性评估机制,我们可以将之类比为“行政规范性文件合法性审核”,此举有望从源头强化政策的协调性,避免“边减负边加压”的怪现象重演。只不过,现实中,教师们很多的负担,并不见于文件纸面,而是通过领导私下打招呼的方式来安排南宁股票配资,如何切实保障基层教师们对这部分无理要求说不的权利,这无疑是后续需要进一步细化的。
配先查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