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来源:中国青年报证券配资平台
近日,一起学生匿名“吐槽”、老师“硬刚”以对的高校师生冲突,引发社会热议。
涉事学生匿名“吐槽”截图
事情的起因,是重庆工商大学一名学生在相关校园账号匿名投稿,矛头指向该校法学与社会学院的胡姓教师,称其“上课特别刻薄、媚(原文为‘魅’)男行为频出、把没礼貌当幽默”。该帖子在网上快速传播,引发关注。对此,涉事教师选择“硬刚”,要求该生拿出证据,否则会向法院起诉其侵权。
随后,涉事学生现身并道歉,称自己因在《经济法》课堂上回答问题错误,被胡老师批评后一时冲动、失去理智、情绪不稳定,于是在网上发表了对胡老师的不当言论,并夸大相关情况。该校党委宣传部工作人员称,学校老师已经知道此事,目前正在处理当中。
展开剩余65%涉事学生公开道歉
按照涉事学生的说法,自己在课上被批评了,如果认为老师的教学方法不够妥当,或是对待同学的态度有所区别,本可以通过正常的教学反馈机制进行评价。在网上匿名发一些模糊不清、缺乏事实依据的指控,给老师贴上“刻薄”“媚男”等标签,则更多是一种情绪化宣泄,也涉嫌侵犯教师的合法权益。对此,澎湃新闻发表的评论文章指出:“‘学生身份’不是污蔑教师的护身符,学生有权评价、投诉教师,但必须有事实依据”,“在社交媒体时代,学生在网上评价、‘吐槽’老师也需要注意边界,切不可信口开河。”
教师存在失德失范问题,学生和家长当然有权指控或举报。不过与此同时,近些年,一些随意发泄不满、通过散播不实指控让教师“社死”的做法,也值得警惕。此前,据《半月谈》报道,西南某地基层教育局提供的台账显示,2024年1至8月,该局共收到128条举报教师的信息,经调查,仅7起举报基本属实。诸多不实、夸大甚至离谱的举报理由,让校园投诉的界限日渐模糊。
当一些片面、夸大甚至莫须有的指控在网上发酵、传播,显然会对教师的职业声誉带来负面影响,造成较大困扰。此事中,涉事老师选择正面“硬刚”,也是对其自身合法权益的伸张。新京报发表的评论文章也指出,类似不实指控,还会严重败坏教学风气,“长此以往,老师为求自保,只能在课堂上蹑手蹑脚、在教学活动中放弃严格要求,让课堂变成‘水课’,最后受害的恰恰是学生。”因此,作者认为,胡老师如果最终选择拿起法律武器维权,不仅是一次法律公开课,也是一次对类似破坏教学风气乱象的有力回击。
不过,对于此事中舆论声量的作用,也有作者展开了理性思辨。在红星新闻发表的《匿名指控与硬刚起诉,师生矛盾不必演变成“网络审判”》一文中,作者认为,“教育的目的不是制造服从,而是培育常识和理性。”“用强大的舆论力量将学生压服很容易,但可能也会陷入这名学生曾试图制造的‘陷阱’——利用舆论的声量,去获得超常规的‘胜利’。”
要避免类似师生间“剑拔弩张”的困局,在校园中建立畅通、健康的日常沟通机制,就极为必要。作者认为,要“让学生知道如何表达不满、如何通过正规渠道反馈问题,也让教师知道怎样倾听和回应,让讲证据、重逻辑的法治精神成为高等教育的一部分”。
面对类似风波,高校能否公正处理,不偏袒、不塞责,也是对其治理能力的一种考验。新京报评论文章认为,如果秉持匆忙上阵“灭火”的防舆情思维,“容易让学校在处理相应事件时顾此失彼,结果双方都不服气,引发更大风波。”“通过双方公开对垒,让事件的来龙去脉更清晰,也能尽最大可能避免外界误解。就此去看,高校在处理类似事件时,也当始终秉持法律思维。”
媒体札记,中国青年报评论员带您品评一周时事热点,我们下次再见。
来源: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证券配资平台
发布于:北京市配先查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